2016-05-15

今年4月,美國法院史無前例受理了一件氣候官司,原告是21位青少年,其中年紀最小的僅八歲。他們控告聯邦政府,主張美國政府明知氣候變遷風險,卻未能採取足夠的行動,導致青少年未來的安全與健康深陷威脅。

「這是美國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原告律師葛雷葛利(Phip Gregory)對判決結果表示,「法院給了美國青少年一個公平發聲的機會。我們的下一步是讓法院責令政府停止繼續傷害地球的氣候系統,以保護現在和未來世代的福祉。」

根據公共信託原則 法院判決:青少年有權提告

訴訟原告是21名8~19歲的青少年,以及頂尖氣候科學家漢森(James Hansen)。該案為「我們孩子的信託」(Our Childrens Trust)等團體聯手挑戰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案件之一,他們藉著蒐集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災情資料,或以違反公共信託原則(pubc ust)為由,向政府提出訴訟。根據公共信託原則,美國政府有義務維護全民共用的自然資源,不負人民信賴。

裁定受理的奧勒岡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坷芬恩(Thomas Coffin)在受理文件中寫道:「許多政治團體早已對氣候變遷的衝擊進行諸多論辯。在訴訟文書中,原告成功地讓這些氣候變遷爭議轉化為可由法院裁決的案件——他們宣稱氣候變遷已經或將會對他們個人造成傷害,且規模將較過往涉及更多的社會群體——甚且,假若原告對全球氣候變遷衝擊的分析為真,最後可能將無人倖免於難。」

「有鑑於國會與州議會對氣候變遷的辯論,以及不作為之下所宣稱的短期經濟利益與將導致之生命損失之間,難有定論,讓本庭相信有必要受理此案、評估政府之作為(或不作為)是否符合憲法。特別是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將會無差別地影響到社會各個階級社群,無法等閒視之。」

簡單來說,「我們所有人都將成為全球暖化的最終受害者,但兒女、孫子輩所受的衝擊最大,也因此賦予了他們狀告政府的權利。」

科學證據成利器 石油公司辯詞遭駁回

除了美國聯邦政府,三大化石燃料產業公會——幾乎代表了全球所有最具規模的石油公司——也在今年1月成為了被告。他們宣稱,這件案子是「不尋常的」,而且「直接、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商業經營。」

美國聯邦政府與化石燃料代表團主張,國會可將美國沿海海域賣給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的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但被法院駁回。法院認為,聯邦政府應遵守公共信託原則,為全民共享的資源把關,而被告辯稱氣候行動將對產業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並不符合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學認知(U.S. Supreme Court jurisprudence)。

「科學證據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個星球能源失衡的情況日益嚴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大力支持開採及燃燒化石燃料。這也讓我們共同的未來面臨日益嚴峻的風險。」漢森說道,「奧勒岡州尤金市地方法院的判決相當富有洞察和遠見。坷芬恩法官的判決實質上代表了在相關科學證據支持之下,未來世代對氣候變遷的聲音必須被聽見。如果從現在開始採取行動,我們也許還來得及保護後代子孫賴以為生但脆弱的氣候系統。」

坷芬恩支持原告控訴政府違反公共信託原則的主張,裁定聯邦政府對這些青少年具有公共信託的責任,原告之訴可被審理。由於坷芬恩即將於今年退休,此案將移交給法官艾肯(Ann Aiken)審理。

該案在今年3月9日進行律師言詞辯論,吸引了數百位支持青少年行動的民眾入場旁聽,法院外也有上百位民眾排隊守候,還特別破例在尤金市和波特蘭市增開四間審判室,就為了轉播這2小時的辯論。

從荷蘭到美國 氣候官司遍地開花

最終,法院否決聯邦政府和石化產業的主張,認為:「原告控告美國政府‧‧‧‧‧‧乃因過量的二氧化碳(C02)正導致毀滅性的氣候變遷衝擊,而數十年來被告早已知悉,卻遲遲未能採取必要行動,以縮減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此外,原告認為因為美國政府及相關部門過往採取的行動或失敗的行動,導致化石燃料的開採、生產、消費、運輸和出口過程中,碳污染更加惡化。

「原告聲稱由於被告目前的作為與疏忽,致使原告難以保護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系統和宜居的世界。原告宣稱,被告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之行為與不作為,『令良心憤慨』,亦違反了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 ,侵犯了原告的生命權和自由權。」

法院的判決結果,也支持了原告以美國權利法案第五和第九修正案所為的主張,認為美國政府「拒絕提供予原告過去世代所享有之保護,並偏袒特定公民的短期經濟利益。」

去年,荷蘭法院便裁定荷蘭政府須在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25,以避免「蓄意將國民暴露於危險的處境中。」4月29日,美國華盛頓州金郡最高法院裁定另一起氣候訴訟案,判定八位青少年原告勝訴,而根據法院判決,華盛頓州生態部門應在2016年底提出溫室氣體減排方案。

如今,類似的氣候官司獲得美國法院受理,意義非凡。此例一開,各種氣候官司都有了循這套程序冒出抬面,爭取審判和伸張的機會。

「我們這個世代的未來岌岌可危,」原告之一,16歲的巴雷特(Victoria Barrett)說:「人們總是把我這個世代貼上『空想家』的標籤,但我們不是只會懷抱希望。我是一個青少年,我想要做我熱愛的事,活在充滿機會的世界。我希望我的後代子孫也能享有同樣的機會。因此,我堅決反對將這樣的機會,葬送在政府錯誤的施政、企業的貪婪、和部分科學家否認氣候變遷的詭辯之中。」

她補充,「我將用正面能量讓政府知道,我不會讓我的世界因他們而被迫停止。我所屬的這個世代將不會讓他們對我們的世界為所欲為。我們青少年將繼續擔任推動世界前進的角色。」

※ 本文同步刊載於環境通訊網
公告日期:2016/5/24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暖賽跑、找出解決之道,是當前地球面臨的最迫切挑戰之一。

其中有一種很直截了當的阻止變暖的方案:就是設法打造一個超級巨大、置於太空的遮陽傘。既然人類已經意外改變了氣候,何不付諸「地球工程」來扭轉氣候呢?

這個想法看似激進大膽,但它確實有可行性。透過減少照射至地球的太陽光線,即使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仍可使地球快速降溫。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當時遮蔽了90的太陽光線,科學界認為只要隔絕2到4陽光,就能使地球氣候回復到工業化前狀態。

太空遮陽傘的構想,獲得包括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聯盟等頂尖機構的支持。如今該方案甚至引起了在全球變暖方面備受敬重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興趣。

太空遮陽傘的概念可能會越來越成為主流觀點,但如何實施,目前看起來仍遙遙無期。為了讓運動中的地球均勻降溫,遮陽傘必須得設在地球和太陽引力能取得平衡的外太空,即距離地球約100萬英里的「L1點」。

這個方案最早由工程師詹姆士·厄爾利(James Early)在1989年提出,當時的想法是設計一個2000公里寬的巨型玻璃防護罩,由於它重量過重,需要在月球上建造。近年來也有一些提議,包括利用月球的塵埃雲、55000個金屬絲網鏡子或是一圈環繞地球的小傘,更匪夷所思的想法是利用相當5000萬億個氫彈的大爆炸讓地球遠離太陽。

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將遮陽傘放置到太空中。將一磅載荷發射到太空軌道需要花費1萬美元(約合6930英鎊),自1972年登月以來,人類再也沒有登月行動。這個方法要想可行,技術上必須要求遮陽傘極薄且需要在地球上進行組裝。

天文學家羅傑.安吉爾(Roger Angel)認為他找到了答案:16兆個飛行空間機器人。每一個重達一克,就像一隻大蝴蝶一樣,在陽光下,用透明的薄膜阻隔太陽光。為了保持低負荷,薄膜必須是不到一百分之一人類頭髮的厚度。他說:「再薄就無法阻擋住陽光了。

通過太陽能離子推進器,機器人會自動進入軌道。該技術已在歐洲航天局的SMART1月球探測器上使用,形成一個60000英里寬的圓柱形的雲團。之後,他們需要通過「牧羊犬衛星」定期維持秩序,防止機器人之間互相撞擊或被阻隔的陽光吹離航線。他說:「如果放任不管,他們會漂走,最終返回地球,」他說。

電磁炮

為此我們總共需要將重約2000萬噸的物體送入太空,對於普通化學推進劑火箭來說仍然太重。安吉爾的解決辦法是將一個巨大的電磁槍嵌入在一座山上進行發射,這個方法相當激進,違背了物理定律,多年以來人們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

該系統將使用電磁能轉換成推力的形式,在山頂將物體發射出去。目前被稱為「洛倫磁力」(Lorentz force)的這種能量已經在驅動著磁力懸浮、磁懸浮列車、以及美國海軍的最新武器的使用。拋開需要的燃料,發射成本可能低至20美元(pound13.90)每磅,這樣花費幾萬億美元就可以把遮陽傘送入太空軌道。

目前只有一個問題:這項技術還不存在。

目前看來,最簡單、最省成本的方法就是模擬一場自然災害。諸如小行星撞地球或是火山爆發引發的寒蟬效應(激冷效應)就是主要由於含硫量高的岩石的氣化釋放的硫導致的。寒蟬效應是恐龍滅絕的原因。

這些顆粒物可以在空氣中漂浮數年,能夠增加大氣的密度,從而將太陽光反射到宇宙中。最近一次實例發生在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Mount Pinatubo)的爆發釋放了上千噸二氧化硫氣體。在隨後的幾年中,地球的溫度下降了零點幾度。

據估計,僅1千克硫就能抵消幾十萬千克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在一場全球變暖危機中,人為的超級火山爆發可能正是地球所需要的。

源自臭氧層的恐懼

這種方法是否可行現在看來還不太明確,因為仍存在許多問題:地球多快能降溫?能降多少?火山爆發產生的顆粒物能均勻地遮蓋地球嗎?畢竟,比預計溫度多降幾度也會引發重大災難。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火山學家馬修·沃森博士Dr Matew Watson,另有擔憂。「人們說,噢,我們可能會把地球意外冷卻到零下20度」或類似的話,我認為那是胡說八道。我們清楚火山對於全球溫度的影響。」

沃森表示,真正的威脅其實潛藏在未知的後果中。就拿臭氧來說,這種化學物質為地球抵擋了致癌的紫外線。在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Moneal Protocol)規定禁止使用侵蝕臭氧的氟氯昂制冷劑(CFCs)而該物質之前曾廣泛的應用於冰箱和噴霧罐中。然而,每年春季,冰雲提供的表面會被殘留氯化物侵蝕,南極地區Antarctic還是會出現臭氧層空洞。

由此可見,硫酸鹽粒子也會對臭氧造成巨大傷害。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艾倫·羅伯克(Alan Robock)撰寫了一份相關報告,他說:「在兩次大型火山爆發之後,科學家已經觀察到了大面積的臭氧消耗。這種現象還將在全球範圍內蔓延。」

然後就是天空本身。即使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光散射顆粒可以把藍天變白色。用硫酸遮陽,會有更多的「分散輻射」,而不是陽光直接照射。「多雲的日子你也可以感受到陽光,雖然看不到太陽,但是仍然是明亮的,」沃森說。然而,這個令人不安的前景也有一個好處。

雖然火山噴發會在大氣中注入大量的溫室氣體,但二氧化碳積聚實際上減慢了。沒有人知道具體原因,但是一種可能是因為植物更易於在更白的天氣條件下生長;由於天氣不那麼熱,植物的長勢也更加良好。「這實際上有利的反駁了這種形式的干預。由於系統很複雜,結果也很難預測,」他說。

帶著這些不確定性,布里斯托大學的丹·倫特(Dan Lunt)和他的同事一起設計了一個氣候模型,用於預測「遮陽傘」產生的氣候影響。

該模型包括三種情況:工業革命前的世界,一個四倍於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比現在溫度高6度的「溫室世界」和有同樣二氧化碳含量的,但太陽光強度減少4的「遮陽板世界」。相當於每平方米的瓦數就減少了55,大致等同於使用一個燈泡的耗電量。

實驗證明,這把「遮陽傘」能夠有效減少溫室環境中的氣溫升高。然而,實驗結果也不盡如人意。由於地球被均勻地遮擋住,與工業化以前相比,熱帶地區的溫度下降了1.5度,與此同時高緯度地區的溫度升高了1.5度。因此就算有了遮擋物,兩極地區還是會有冰川融化。

「遮陽板的世界」或許會更乾燥,平均降水減少5。「如果你將全球溫度一路降低到工業化前,那麼星球就會過度乾燥。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一定的全球變暖的效果,」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氣候科學家本誇維茨(Ben Kravitz)說。

在這個人為設計的氣候世界裏,一些國家將得到比別人更好的好處。此外,有了「遮陽傘」以後全球氣候會變得更乾燥,降雨量將平均減少5。這把「傘」一方面能保護一些國家免受洪水災害,另一方面也會有國家因此遭受旱災。「要將遮陽傘放在太空需要全球的努力,但實際上不同的國家或許會強調不同的特性,因此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政治陰謀。」倫特說到。

由此看來,一把「太空遮陽傘」真的可以阻止全球變暖嗎?克拉維茨說:「有些事情我們永遠也無法弄清楚,它們永遠都超前於我們所做的事情。但是在我們弄清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之前,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沃森則表示:「這關乎對於風險的權衡。十年以前,溫度上升8.5度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可能進行干預?」我覺得我們可以,難道我們不應該竭盡所能不讓那一天到來麼?絕對應該這樣做。」
公告日期:2016/5/27
資料來源:明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