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
屏東縣的東港鎮、林邊鄉、佳冬鄉、枋寮等鄉,在民國84年被政府劃定為嚴重地層下陷及土壤液化區域,禁止抽取地下水源,致使不僅許多農地灌溉耕作困難,也影響以海水飼養魚類的生長條件,逐漸被荒置的農地漁池,連帶的副作用是年輕人開始離鄉謀求發展,留下年邁的、體力無法負荷農耕勞動需求的老農民,農地漁池閒置雪上加霜。近年來,在全球綠能意識高升,綠電需求擴大的趨勢下,意外讓這些荒置農地漁池有了再生的契機。
政府規劃在 2025 年將太陽能裝置量提高到 20GW,開發綠電的市場擴大後,長期日照充足天候環境極佳的南台灣,就成為太陽能業者積極開發的一級區域。位於東港、林邊、佳冬、枋寮農地不利耕種,荒廢農地區域面積大,許多在地農民透過參與農地種電(農電共生或漁電共生)計劃,出租無法耕作之農地設置太陽光電板進行發電,讓荒廢無法耕作的農地可再利用,而太陽能收益也能改善老農民的生活。
地方農民支持合作開發綠電,改善在地農民生活
生長於佳冬鄉50多年的楊村長積極支持農漁種電的方案,他指出,佳冬鄉人口老化農地休耕狀況非常嚴重,台灣的耕地長期消耗全國七成以上的用水量,一旦水情趨緊,往往被停灌停耕,即使能解決水源問題重啟農地,年輕一輩回來投入的意願並不高,加上收入有限,有水源但無力耕種的老農若想出租耕地,不是租不出去就是租金價格過於低廉,無論外界怎麼描繪農村的人情美景,沒有人願意返鄉,人口老化,收入大量依靠補助就是真正住在農村的人每天要面對的現況。有了太陽光電業者推的種電方案,實際上解套了土地利用及農民生計的問題。
在林邊及東港都擁有農地卻因為土地液化、地層下陷問題無法從事農耕的地主黃女士指出,八八風災林邊鄉損失慘重,東港地區農地則有嚴重鹽化的問題,農地種電方案幫助了農地。她說,除了她自己,現在農民彼此之間也會互相推薦把無法耕種的土地參與種電計劃,生活有分保障。
太陽能業者打造共榮式合作模式
近年來許多太陽光電業者如微電能源、力暘能源、寶晶能源等,在建立案場後,也開始投入資源協助地方政府改善及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而對於住在屏東縣地層下陷區的農民來說,將原本沿海地勢低窪、本就不利耕作的農地改做綠電活化,劣地休養發展綠能可兼顧農民收入,是良善雙贏的合作模式。目前,進行地方種電的太陽光電業者不僅是代為開發,在農地種電的區域也進行整地及維護工作,進一步回饋農民和地主,逐漸增加農鄉的就業機會。
近期許多農地種電議題,引發侵農疑慮吵得沸沸揚揚,甚至對於太陽能產業有許多誤解,讓參與農電共生計劃的在地農民也相當感概,佳冬鄉楊村長認為,世界各國都在推動綠能產業,響應環保,能源的善用與環境的保護應該是可以尋求共生共存的良好關係,對於在地農民,只希望真實心聲也夠讓外界聽見,也希望透過與太陽能合作,讓部分不利耕作的農地得到更好的安排,農民生活有保障,可以繼續在自己的家鄉安居樂業。